欧洲的话语权仍然非常强大

返回
2011-07-26

欧洲的话语权仍然非常强大

受访人:顾振清

访问人:《画廊》杂志主编何金芳   

      6月18日下午,艺术界最高级别的艺博会瑞士巴塞尔拉开了序幕,吸引了全球跟艺术相关或无关的人,参观人数为65000多人。巴塞尔艺博会经过42年的历练,已成为行业的翘楚,其严格、谨慎的准入制度,让很多画廊望洋兴叹。中国画廊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开始进入到这个行列,在今年参展的306家画廊和机构中,中国内地画廊有4家:北京的长征空间、麦勒画廊、上海的香格纳画廊以及广州的维他命C空间。

       由于截稿时间关系,本刊连线采访了前往巴塞尔参观的批评家顾振清和收藏家唐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巴塞尔出现的种种现象,譬如当代艺术的西方话语权问题、MCH收购香港艺博会的后果。另外,还刊登了微博上业界对巴塞尔一些有趣的评论或现场,相信会给我们带来另一种观看角度。



《画廊》:顾老师,这次走了一圈总共多少天?
顾振清(以下简称顾):我去了九天。有一半时间是在巴塞尔,后面几天我去了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因为明年计划在卢布尔雅那办展览,然后又去了威尼斯看双年展。 
《画廊》:您现在有多重的身份,一个是策展人身份,另外又是一个空间的主人,还是曾经的媒体人。我有个问题比较好奇,想问一下,你去看艺博会、拍卖会的时候,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心态去看这些东西的呢?
顾振清:更多是以策展人的身份去考察展览、琢磨展览。策展人可能是我内心认同的第一身份,虽然美术馆行政、编辑、教学等其他工作我也点经验。我常去看一些重要的双年展、博览会,尤其是“艺术巴塞尔”这种属于国际最高层面的、巨无霸级别的展览。错过这种学习机会的话,很可惜。从2007年至今,我已经连续看了4年。
《画廊》:相较于往年,今年最大的感受或看法是什么呢?
顾:我觉得今年欧洲的话语权仍然非常强大,欧洲市场仍然经久不衰,没有受金融危机复苏缓慢和欧盟一些国家债务危机太大的影响。我觉得当代艺术仍然是欧美主导的一个游戏。去年还是有不少人试图打打中国牌、看看风向标。今年欧美画廊就毫无顾忌,只推举自个的艺术家了。“艺术巴塞尔”对新兴艺术力量的接受和邀请,还是以自我的标准和话语权为中心。在欧美艺术市场的主场,还是很少有人真正在意、探究新的国际经济地图或者新兴艺术市场的状况。“艺术巴塞尔”针对画廊的准入机制、取舍标准还是有一个相对固化的系统。
《画廊》:前几年的迈阿密-巴塞尔出现很多中国大头、中国标志的东西,巴塞尔有吗?
顾:“艺术巴塞尔”并没有大量出现过中国大头、大脸绘画。以前,即便出现曾梵志、张晓刚作品,也不是以大头为主。中国大头这个符号一直被认为是商业绘画某种标志,属于二线市场,并没有被欧美主流市场的权力体系所真正接受。只是今年,艺术巴塞尔和参展的欧美画廊都不玩中国概念了。无论是“艺术无极限”、“艺术声明”展区,还是底层画廊展区,中国艺术作品的出现变得非常罕见。 
《画廊》:会场出现的中国艺术作品是由中国的画廊带过去的,还是国外的画廊带过去的?
顾:中国艺术家主要还是几家跟中国相关的画廊在力挺。比如维他命空间,最近连续几届艺术巴塞尔都参加了,他们推的是曹斐和郑国谷。香格纳画廊一如既往地推丁乙、余友涵、张恩利、张鼎等国内的一些艺术家。还有推艾未未、谢南星、刘鼎、李钢的麦勒画廊。在“艺术声明”单元里面有长征空间推出的周啸虎个展,还有香港奥莎画廊推出的香港李杰个展,这五家画廊就像中流砥柱一样,顶住了欧美画廊集体不玩中国概念的风潮,继续力挺中国艺术家。还有几家在中国开了分店的画廊,比如在北京有分部的常青画廊、佩斯画廊,以及在香港开了分店的高古轩画廊,在艺术巴塞尔的第一天似乎都没有拿出中国艺术家作品。后来我发现常青画廊有一件孙原元、彭禹的装置作品。第二天佩斯画廊换上了张洹的作品。其他的画廊对中国艺术家更低调。比如Sperone Westwater画廊虽有刘野的作品。但代理艺术家名单上没有写上刘野的名字。Marian Goodman也没展出代理艺术家杨福东的视频。白立方画廊艺术家名单虽然写上了张洹,但现场没见张洹的作品。虽说高古轩代理了曾梵志,但现场也没有曾的作品。这样的现象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在欧美艺术市场上的地位置尚不稳定。今年欧美说不玩中国概念了,就不带你玩了,似乎就把你PASS过去了。就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语境而言,中国自己仍然没有话语权、定价权,所以,玩不玩的决定权完全落在欧美手上。 
《画廊》: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的收藏里面占的份额还是很少的,每年评选出来的TOP100收藏家名单里面,收藏中国艺术品的人也是微乎其微的,这跟中国艺术家在拍场上的名次完全不成正比。
顾:拍场名次说明不了问题。中国概念也好,中国热也好,中国当代艺术持续升温的现象是属于表象性的,仅仅是一种展览和市场界面的热潮。但是它的价值让欧美的艺术圈完全接受,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年艺术巴塞尔上,欧美画廊大都不带中国艺术家玩。这种情况也可以思考、分析。再则,批评的声音也可以听,并做出自省,闻者足戒嘛。比如,有一个批评说,中国玩市场规则和游戏规则有点过了,特别是拍卖里的假卖现象、作秀现象违背了正常市场规则。所以欧美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价值支撑不具信心。还有一个批评说,中国艺术作品不强调制作、质量,廉价的材料和规模化的生产,都让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质量问题积重难返。只有面对这些问题,才能促使中国艺术拍卖市场走向规范。同时才能促使艺术家必须探索更多的材质、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想法,推进自己的理念。



巴塞尔是一个资本、艺术、权力互为表征的地方
《画廊》:从VIP酒会以及各方面的情况显示,很多媒体打出了“欧洲的经济在重返繁荣和并走出经济危机”大标题,您是否这样认为?
顾:没有。欧洲经济只有复苏的迹象。因为受到南欧国家如希腊、葡萄牙债务危机的拖累,欧元区总体经济不是很乐观。但是德国、瑞士、法国这些国家经济还比较好,这些主流国家的经济还是在稳健复苏。近七八届艺术巴塞尔博览会仍然是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士这些主流国家为主。实际上,艺术巴塞尔底层有两个黄金通道,一个是E字头的画廊展区,一个是B字头的展区,一直为老牌的欧美大画廊所霸占、把持着,其他亚、非、拉美以及前东欧画廊根本就进不去。这两个通道是新旧藏家和公众进大门后的必经之路。人们进场后要么往左走,要么往右走。往左走是B13-B20 的画廊阵列,往右走则是E1-E8的画廊阵列。这两个通道都与中心花园一墙之隔,窗边有座椅可以休息,可谓人气最旺之黄金通道。一些中国观众认为艺术巴塞尔的底层画廊区比较重视现代主义艺术,二楼更倾向于当代艺术和新兴艺术力量。其实不然。E字头和B字头展区里,往往是高古轩、佩斯、Marian Goodman、Gladstone、L & M这种老牌的全球性画廊,它们俱是国际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而主张纯粹现代主义品味的画廊位置就稍偏一点,仅一两家位居黄金通道。所以,多年来,艺术巴塞尔一直是一个当代艺术权重的展场,并不是一半是当代艺术、一半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展场。三年前,我也曾误以为底层以现代主义艺术为主,而楼上才是当代艺术。其实这是个错觉。究其原因,主要是底层展厅毕加索、培根等大师的作品过于抢眼了。 
《画廊》:也就是说资本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顾:在艺术巴塞尔,你可以看到,资本、艺术、权力三者互为表征、互为犄角和支撑。它们互相强调。有的时候以体现资本的力量为主,有的时候则着力体现话语权的力量,或艺术的力量。 
 
巴塞尔博览会做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新体制,强调学术展览和市场双核心
《画廊》:从参展的名单,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类似白立方、高古轩这些大牌画廊,无论是在香港艺博会(ART HK)还是瑞士的巴塞尔博览会,他们都是重要的参展商。而由于今年刚刚颁布了消息,说MCH瑞士展会(巴塞尔)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香港艺博会,大家对香港艺博会今后的走向产生了诸多的猜测,不知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顾:香港艺博会(ART HK)本来是在大中华区中的艺博会里面最有竞争力,也接近艺术巴塞尔体制的一个。2004年的第34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严苛的准入机制生效,宣告了新型的“艺术巴塞尔”体制横空出世。最早创办于1967年德国科隆的国际艺术博览会1990年代风行一时,英文一般称为ART EXPO或ART FAIR。这是一种按照世界博览会模式和体制发展起来的艺术类博览会,核心是市场杠杆,参展画廊往往是权重方,组织方则是服务商。但是巴塞尔博览会的操盘手们则修改了规则,创造了“艺术巴塞尔”的国际艺博会新理念。“艺术巴塞尔”强调学术展览和市场双核心。由此提高准入门槛,把艺博会组织方自身落实为权重方,手执画廊能否进入及其能否持续进入艺博会之生杀大权。经过七八年的历练,“艺术巴塞尔”成了一个超一流的高端艺博会,主导艺博会的不再是展商的需求,而是艺博会组委会质量监控和学术审查、策展机制。“艺术巴塞尔”从此一路领先。英国伦敦的FRIEZE ART FAIR则是排行全球第二位的类“艺术巴塞尔”制式的艺博会。后来,ART HK、ART DUBAI都属于后来紧追艺术巴塞尔模式的新兴艺博会。香港艺博会在数年前崛起时,亚洲的许多画廊、艺术家、策展人都认为香港艺博会是最有条件挑战“艺术巴塞尔”权威的希望之星。他们期望同跟香港艺博会总监马格努斯(Magnus)一起打造一个不同特性的国际艺博会,以期更好地体现亚洲价值。但是,跨国资本扩张本性决定了其敏锐的嗅觉和行为。MCH瑞士展会(巴塞尔)股份有限公司看好香港艺博会优质价值,即雷厉风行地加以收购、控股,让自由港香港成为资本帝国在巴塞尔、迈阿密之后的第三平台。收购控股后,MCH立马想把香港艺博会弄到每年二月份举办,似乎未顾及到香港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和环境。但马格努斯他好像已争取到香港艺博会仍于每年五月份举办。                               
《画廊》:香港艺博会举办的时间很短,才4年,但整个品质都做得很好,而且由于香港的地理和关税方面的优势,大家觉得,完全可以把香港艺博会打造成“亚洲的巴塞尔”。
顾:“亚洲的巴塞尔”这个说法本身就对“艺术巴塞尔”的一个致敬。亚洲地区还是以模仿艺术巴塞尔的方式打造新的品牌,实际上,就给MCH收购“艺术香港”、将亚洲艺术市场纳入艺术巴塞尔制度带来了一个契机。事实上,“艺术巴塞尔”的体制非常完整和固化了。新晋艺术家、新晋画廊要在艺术巴塞尔里出人头地,得耐心十足地一级级往上走。有时他们真的要等十来年,付出大量辛苦,才有结果。严格的晋升机制不仅牵涉艺术家、画廊的质量,还牵涉了资本方、地缘政治及文化话语权。村上隆认为欧美艺术体制太固化,因此走叛逆化路线,做个坏孩子。最后他以坏孩子的角色被欧美社会所接受,可以说这是亚洲艺术家的一个无奈。当下,既走红于艺术巴塞尔、也风行于欧美市场的一些亚裔艺术家,大都生于欧美也居于欧美,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基本美国化或英国化。他们的英文已是美国音或伦敦音了。他们其实是被欧美系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艺术巴塞尔”体制一统江湖的今天,中国艺术家和画廊的市场前景可能更为微妙。如果中国艺术家和画廊按照艺术巴塞尔的体制路线图,中规中矩一级级地上行,他们的路会更长?还是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