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铨:超然物外的抽象
顾振清
梁铨是早年留学美国的“海归”艺术家。1983年归国后,他的作品仍沿用宣纸、彩墨等传统材料,但画面的抽象表现性十分显著。他重视制作过程,擅长用“面”来形成作品整体布局。在画面上,他精心地将一块块大小、形状各异的手撕宣纸进行拼贴、覆盖和组合,施以丰富、浓郁的彩墨墨色,于是构成一种极为个性化的、成熟的抽象风格。到1990年代末,梁铨一直在作品中表现出掌控、经营抽象画面的娴熟技巧和才情。他从从容容地用一些很随意的线和符号来调整画面,从而强化几何形态的表现力和整体美感。表面上看,他似乎得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真传,精通抽象语汇和形式。但宣纸上的笔触和墨韵,又暗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他的作品融合了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因素,既体现出新颖、唯美的视觉张力,又渗透出一种典雅、高远的气度。由此,梁铨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提升为一种高姿态、跨文化的精神舞蹈。
后来,梁铨作越来越多的减法,直至把作品制作过程归结为一种循环往复的劳作和修炼。多年来,他一直做着刷纸、贴纸这同一件事,持之以恒地追求作品空间中的空灵禅意。画面也逐步减弱表现性,渗透出冷抽象因素。在过程中,他把一条条宣纸刷上墨色,再以横向平行方式随意码放、叠加到画面上,虽有部分其他色彩、线条掺入,但侧重的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暗示。于是,他索性把工作的创作性大大淡化、弱化,仅仅把宣纸刷上淡墨,再粘贴、托裱到画面上,这几乎成了梁铨近几年来的一种日常功课。最后,他的画面往往只还原为一些不同的横向纹样。对梁铨而言,世界只分为两个部分,即画面与画面以外的地方。画面以外,红尘万丈。而落实到画面上,他就可以凭借日复一日的简单劳作来消解艺术创作的既有规则和方法,消解作品的价值及其作为艺术语境存在的名利场逻辑,从而保持独立于现代科技文明、消费时尚之外的悠然态度,获得一种人文意义上的超然存在。由此,梁铨自认为建构着他的“空无”概念。通过这种对澄明的“空无”境界的追求,他探求着无限,并期望着最大限度的精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