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使艺术创作的领域更为宽泛

返回
2010-02-26

新媒介使艺术创作的领域更为宽泛

——对话策展人顾振清 

    库艺术(以下简称库):近来,国内的很多展览、展会上“非架上”,比如装置、影像、新媒体等艺术形象越来越多,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顾振清(以下简称顾):我在2001年与刘骁纯先生等策划了一个展览——首届成都双年展题目就叫“架上”。所以,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讨论过这个展览的主题。没想到这个问题“架上”和“非架上”还这么热。艺术之“架上”、“非架上”的分野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艺术之观念和方法论的变革。这是我针对当代艺术的一个态度。

    第二,“非架上”的媒介是一个必然,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在学院里头,大部分教的都是架上的媒介和方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长大,他首先接触的是很多非架上的工具和材料、媒介。比如说照相机,比如说摄像机,比如说电脑工具、数码技术等等,这些包括现在游戏等等。年轻人都最先接触的是除了专业美术学院必须要学素描和色彩以外,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首先接触了很多非架上的工具和材料。所以大家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去做创作,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所谓非架上的工具、材料、媒介等等使用得越来越多,这是必然,都是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也是一种改变。   

    顾:对。大家现在已经对很多非架上的材料非常熟悉了,而且艺术的观念也倾向于更加自由,更加开放。所以很多行为艺术家、年轻人都觉得已经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做表达。就是说没有必要一直要偏执于架上是表达艺术唯一的工具和材料。这种唯一性早就被突破了。再根据他自己熟悉的经验去做,所以架上不是一个唯一的出路,非架上越来越热门,这种情况是一个艺术对社会的指引,而不是社会对艺术的指引。   

    :纵观整个世界艺术发展来看,您认为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处于哪个阶段,是启蒙阶段吗?   

    :我觉得无论是架上艺术也好,非架上艺术也好,现在在中国的发展处于当代意识和当代价值观的确立这样的一个时候。中国艺术开始说大家越来越多地舍弃掉模仿和拷贝,大家更加注重地是自我创造,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特征。大家不再执着于对古典艺术或者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学习,主要是考虑自主创新,除了学习以外,还要有自主创新的概念。然后把学习转化作为前期的过程,就是说尽可能地把它超越掉,达到一个自我表达、自我创新的程度。所以我觉得现在是未来十年中国艺术找到自我、找到自我价值非常关键的十年,是一个很有能动性的十年。以前有好多艺术的发展,有一半是自主创新的结果,就一半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包括政治波普,包括其它的一些都是历史和外来影响所造成的。今后的十年,艺术家在架上和非架上的努力,更多地是出于自我价值,什么是当代艺术的中国价值,什么是当代艺术的个体价值,这些可能会做更多的考虑。   

    :顾老师,您看像多媒体、数字艺术、影像之类的,像这种新的艺术媒介,也就是语言方式的改变,对艺术本身有什么新的意义,或者是有什么突破?   

    顾:我觉得有拓展,觉得艺术的边界一定要拓宽,只是在数码艺术,还有多媒体艺术的介入以后,使得艺术家驾驭艺术也好,表达艺术观念也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性。因为有的时候通过一些媒介,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训练,这种训练有的时候就耽误了一些有天赋的年轻人进行更好地发展、更加自由的表达。只有适应这种训练的人,他应该继续这样的训练,其他人没有被训练框住的话,他的自由表达应该是可喜的。所以说在艺术方面,跟欧美相比,中国的艺术家在数码、多媒体方面,起步跟欧美相差不远。甚至由于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多,有很多艺术家有后发制人的优势,包括印度的艺术家对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有很多地方是后发制人的,相对于欧美同时代的艺术家来说。那么中国的艺术家也是这样,中国的艺术家有很多年轻人,比如在数码艺术方面。

    因为这些区域,这些艺术的样式还没有被完全开发,没有完全占有。所以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大家去探讨。我觉得这方面,中国艺术家有很大的机会。但是,对架上的艺术家来说,我觉得中国艺术家也有很大的机会。因为他们整个对意识形态、艺术本质的探讨,有一种当代的一些中国经验,这些当代中国经验跟欧美比,跟现代的俄罗斯比都完全不一样。那么这些经验可能会造成中国的架上艺术家,他们非常个体的一些语言,更加个体的一些艺术观念,这些个体的语言和个体的艺术观念,也会对架上艺术的推进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不管是架上和非架上,它只是学术研究,方法论的一个结果。艺术家在从事艺术的时候,没有必要受限于这种概念的分类。他应该非常自由地来往于架上、非架上这些领域,然后找到自己最能够发挥余地的材料、工具和媒介。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也就是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形式?   

    :对。艺术家不应该只是有一个Logo,也不应该只是有一个样式,艺术家至少应该有两次以上的艺术表达,不能说我偶然在一个角度上做成了,这样有可能是由于运气。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够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找到自己的方向,那么很多材料、工具、形式和方法都不能束缚他。就是到最后有可能找不到一个图式,完全是不能去对应的,可能有好多个图式。也可能没有一个图式是属于他的,这样的艺术家倒有可能是更加当代、当下的艺术家。现在有很多艺术家无论是做架上和非架上,太惯于马上找到图式来证明自己,不断地强调这种图式,属于他个人化的图式,这是非常老的一个方法。   

    :具体来讲,新兴媒介艺术与传统媒介艺术之间的区别,您认为大概有哪几个方面?   

    顾:我觉得从方法论来讲,很多艺术家更加重视对武器的批判,而不是满足于掌握一个批判的武器。对于武器的批判,是对新兴艺术家最起码的一个效果。然后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艺术方法、艺术材料和工具都是有一个不断地批判,不断质疑的过程。无论用架上、非架上。用非架上作品材料和作品形式并不代表先进,而用架上的材料和工具的艺术家,也不代表他不先进。就是材料不具有先进性,而思想和观念是具有先进性的。这种先进性在于他能不能有一个自我突破,自我创新的态度和立场。只要有这样态度、立场的艺术家就会有建树,就会打破很多条条框框,他有可能建立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家的一个价值,这是最重要的。他不会限于艺术既有规则、既有标准对他的一个要求,反倒能够打破这些规则和标准,能够建立新的规则和标准,这样的艺术家,才是活在当下,活在中国的新兴艺术家,否则不管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材料,或者是在哪个领域,也很可能是一个固步自封、僵化的艺术家。他僵化在古典领域,还是僵化在印象派领域,还是僵化在现代领域,还是僵化在当代领域,他始终是一种僵化。如果各种领域不能打破出来的话,他就是一个没有找到自我的艺术家。   

    :目前较多的艺术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装置、影像等这些非架上艺术形式,与传统架上艺术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明显,您怎么看待新媒体艺术在未来的发展的?   

    顾:这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说架上有建树的艺术家开始从事非架上的创作,这个很正常。本来就说他没有限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在架上的能力,所以一直强调这个图式。后来他发现内心的触动,对非架上的工具、材料也有很多心得,所以他用这种材料表达得越来越熟悉,忽然发现原来这个东西也可以玩一玩,我觉得这个很正常。而且这是一个正常的艺术家的状态。他本来不应该被架上这样的一个领域,或者非架上的领域限制住。非架上的艺术家就不能去画架上了吗?也不是的。就是这种不断地尝试和不断地体验,才是艺术家的本分,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自由度。

    新媒体也好,多媒体也好,也不光刚刚几年,它会有更新的工具和媒体出来。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材料、新工具、新观念层出不穷。我们很难说未来十年又有什么样的科技进步会呈现。所以,有更多的可能性会呈现,艺术的领域会被更多地打破。现在有很多社会艺术、社会雕塑作品的存在。说明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既可以重合,又可以拉开,然后给艺术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所以我觉得艺术家不会只是限于新媒体、新工具所带来的兴奋当中。他们只会在掌握这个工具以后,发现这个工具也不能让我成为俗套,不能被它所束缚,还要往前走。那么他们会发现更多的新工具,更多的新媒介,然后让艺术不断地往前推进。这是当代艺术本质性的东西。   

    :这样看来,新兴媒介的形式,在未来是否会取代传统艺术媒介成为未来艺术的主流?   

    :不能说“取代”,就是说丰富艺术的媒介。传统的媒介,也会存在,新的媒介也会上平台,这样的话,各种媒介都会并存,兼容并蓄的局面,甚至还会更加交融。搞水墨的人也在玩新媒体,搞新媒体的人也可以尝试一下素描效果等等,这样的可能性都会有。我觉得像以前那样用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和二元转化的思考来描述现在的艺术现状是不对的。媒介和媒介之间、材料和材料之间不是说一种取代另一种,而是不断地拓展,不断地丰富,这才是艺术给人类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和推进带来无限可能性本质上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使得人类不会只是执迷于形而下的很多太过规律性、体制化、理性的思考,人类可能有更加丰富、更加感性、更有想象力的思考。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