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困境:养活艺术究竟有多难?
顾振清
2000年,我以独立策展人身份受邀为桂林冠岩旅游区乡吧岛(又称狼岛)策划“人文山水”地景艺术展,邀请隋建国、展望等四十多位艺术家前往实地考察、创作,举办开凿仪式,短短的一年时间中,突击建成了一个当时在中国颇有实验性质的雕塑公园“桂林浪岛地景艺术公园”。当时,甲方公司的年轻文员张久华被派到我身边任策划助理,常在我左右忙碌。2000年年末,这篇精彩的“桂林浪岛地景艺术公园导游词”就是由他执笔、我来审定的。冠岩旅游区乡吧岛50多位训练有素的导游小姐莫不背得滚瓜烂熟,天天向游客做讲解。可想而知,2000年之后的几年里,游历漓江上这样一个极具当代性的地景艺术公园、并聆听这样一种通俗易懂的艺术导游词的游客,何止几十万之众!
可惜,再后来,甲方公司有了变故。但远在北京、忙于策展的我却知之不详。
2010年2月,我故地重游,却发现位于乡吧岛的桂林浪岛地景艺术公园已然颓败、荒废,仅见部分作品仍屹立杂草丛中,麻木面对萧瑟寒风,任人凭吊。。想起当年的理想和汗水,不免唏嘘。一个公共艺术的景点,仅仅十年,就变身为当代艺术的“考古遗址”。这是造化弄人?还是史上大部分公共艺术之必然厄运的一种提前应验?回头来读这篇导游词,犹如时光穿越,让我梦回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