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育和就业危机随想
顾振清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把中国艺术的卖方市场倒转为买方市场,而且把中国艺术的短缺经济变身为过剩经济。
绘画和雕塑是最受市场欢迎的艺术品。绘画和雕塑其实就是中国的一些美术学院自选的全球艺术产业分工。由于一些学院坚持美术基础的应用教育,匮乏综合性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更匮乏其他学科如艺术行政、管理、策划、商务、法学等应用教育。中国的美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压力正在日趋严重。如果许许多多美术学院毕业生坚持要成长为艺术家的话,势必形成又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人才瓶颈。方力钧、张晓刚等“艺术F4”鸿运只是一个1990年代孕育、2005年膨胀的历史故事。虽历史故事被神话了,但神话毕竟只能骗骗相信神话的人。历史却不会重演。
当下,广布在北京798、望京、机场高速两厢和通州的美院毕业生已然成为艺术和创意产业链条低端的“蚁族”,正在加入上万名贫困艺术家行列。而各大美术学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仍不得不扩招。中国艺术和创意产业的人才供求关系正变得严重失衡,也许会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突发危机。
这是鲁美1998届毕业生赵银鸥位于北京罗马环岛西北角的画室,这个画室没有任何取暖设备。赵银鸥却天天在这里一边挨冻、一边创作。
女画家赵银鸥近期创作力勃发,竟在这三十多平方米小小的冰窖般寒冷的村民房中发奋画了近百幅油画。她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完成了许多关于北京一个精神病院的现场写生和创作。画面语言极具个性表现力。
赵银鸥的画室就坐落在这条村庄小路旁的胡同里。
2009年11月27日我与白盒子美术馆馆长孙永增(右)拜访赵银鸥(中)的工作室时留影。她平静似水,一切视若等闲。我在她冰冷的画室中仅25分钟,就冷得发抖。赵银鸥素有鲁美绘画才女之名,天赋出众,家学渊博。在现场,我眼睛泛红多次,未曾想她居然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度过北京整个苦寒冬季,为艺术理想作如此惨烈的自我奋斗。
鲁美2007届毕业生闫珩与人合租一个位于六楼的两居室单元房,房间里堆满了画。作品绘画性不弱,但参展、售出机会并不多。
这是闫珩画室兼卧室的窗口,窗外是拆迁完的一个工地。艺术家每天在居室就地见证隆隆推进、不可逆转的中国都市化进程。这个窗口每天给闫珩带来莫名的希望。
西安美院毕业生何迟、郭海强、吴海在北京黑桥附近合租的画室,有200多平米,暖气也不足。他们三人组成一个著名的艺术小组雄黄社,策划了“骄傲”、“风流”两个群展。但是,他们经常得仍受无钱作作品材料费,甚至无钱打的的煎熬。照片中为郭海强近期创作的风景系列小幅油画。
在艰苦的“北漂”岁月中,何迟一直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经典的双向研究也日臻精深。他的绘画以表达自我观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