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活像一柄利剑

返回
2009-12-3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活像一柄利剑 

顾振清

    我有随身带相机的习惯。2009年5月4日去上海亲戚家串门,偶然拍到一张从浦西远眺浦东CBD高楼的风景照片。由于视角关系,照片中的日资建筑MORI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变了摸样,活像一柄突兀在上海城市天际线上的利剑。虽然并排而立,宝塔般的金茂大厦像个瑟瑟发抖的小弟弟,要杀要剐,似乎随时由利剑说了算。难道这就是日本MORI家族推崇的建筑美学?活脱脱的杀气!活脱脱的视觉暴力!

    2001年12月13日,以国家大剧院巨蛋正式开工为标志。中国几乎成了国外建筑师及其事务所的实验场、斗兽场和名利场。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许多著名建筑事务所花重金、聘高人专门成立公关部,负责攻关发展中国家相关的要害部门、要人。由于发展中国国家建筑立项、批准的权力架构和决策机制过于老化、不够完善。行政干预频发,漏洞频出。于是,潜规则大行其道。近十年来,多少优秀的方案胎死腹中,又有多少经不起推敲的白痴方案顺利成章地付诸实施。央视配楼变火炬,便是一例。我见过面的一些国外建筑师,在巴黎、巴塞尔、阿姆斯特丹、伦敦碰到,都很平和,大谈学术。然而,一旦在北京、上海的一些场合见到他们,居然像高衙内一样趾高气扬,国内官员、专家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排场、声势堪称盛大。一时间我误以为,中国既是国际建筑师大变活人的星光大道,又是中国建筑师灵与肉挣扎、博弈的疆场。

    2003年起,中国建筑师集体也迅速成长起来,本土派、海归派纷纷露出锋芒。这本是外来建筑理念、价值观输入被动“入超”局面真正得以转变的良机。然而,一些资深建筑师也一味跟风欧美,只顾外立面和概念的契合,至于功能配套、能耗、光污染等等问题全置于脑后。不少年轻建筑师作品还没几件,却也迅速晋身为名利场高手,香鬓美酒,折冲樽俎于权贵之间;衣着光鲜,频频曝光于时尚派对和杂志封面。其名利场悟性之高,令人刮目。于是,北京居然也特产了一种只懂造型、效果图和模型、却不懂结构的建筑师。这种造型建筑师只顾接活,堆砌后现代观念和象征主义辞藻,一旦工程忽悠倒手,即悉数外包给中国大大小小只做结构、不懂外交的建筑设计院去实施,去啃供求链条下游那块利益最少、责任最大的硬骨头。

    一个个古怪建筑仍在不断出笼、现形。也许,中国的都市只是一个暂时打乱仗的现场,而不是建筑艺术创新的整个语境。

    听说有些人的建筑野心爆棚,已经在觊觎中国都市身后那一片良田、旷野和山水。怎么办?

每个早晨,从浦东世纪大道西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犹如太阳附身,光芒万丈。川流不息的世纪大道上,西向行车的司机几乎被它楼顶惨白的太阳反光晃得睁不开眼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触目惊心的光污染,犹如擎着第二个太阳,傲立群雄。整个陆家嘴CBD建筑群顿时灰头土脸一片。

正常视角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似乎平和,像个啤酒开瓶器,上海人叫“汽水扳头”。

在艺术家翁奋2008年现场摄影作品《鸟瞰:新北京9》中,施工中的新CCTV的大楼骨架犹如变形金刚探向北京天空的一只巨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