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些外资画廊的衰败

返回
2010-01-17

北京一些外资画廊的衰败 

顾振清

    2009年已然过去,更为严峻、或更蕴希望的2010年切切实实地来临了。

    北京整个冬季档期,无论是798艺术区,还是草场地、一号地、酒厂各艺术区。不少国内资本支撑的画廊、艺术空间仍然逆势而上,造成当代艺术依旧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相比之下,外资画廊、艺术空间却纷纷撤离798艺术要地,或黯然关张,或纷纷裁员、削减展览、紧缩开支,或干脆离群索居,搬迁到一些难得有人上门去处。总之,风光不再。  

    回首2002年至2005年,每逢一家外资画廊在北京开业,艺术圈观众都趋之若鹜,生怕错过了接近当代艺术权力核心机制的机会。2002年,创办于19992年的香港SCHOENI画廊在北京SOHO现代城开张新店,开张当日,无数大牌艺术家和艺术圈人士前往捧场,造成空间拥堵、人气爆棚的局面。由于人数限制,大批国内艺术圈人士只得在门口走廊里轮候,耐心等候向著名画廊经纪人SCHOENI道贺的机会。可谓盛况空前。我因事务缠身,第二天得机会前往SCHOENI北京画廊,去问SCHOENI取一本刘大鸿个展的画册,才听说开张当日让许多国内大牌艺术家尴尬万分的状况。当日,我刚庆幸自己避过了尖峰时刻,却不期然遭遇了北京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我从SCHOENI北京画廊的落地玻璃窗外望,但见大白天的北京转瞬间昏天黑地,黄沙滚滚。宽阔的建国路上飞沙走石,车辆全开大灯,寸步难行,行人纷纷抱头鼠窜。势猛如虎的沙尘暴,竟然让我出不了门,在画廊窗口驻足观望了良久。这一天给我留下极深的记忆。然而,2004年,SCHOENI北京画廊因所谓乖张的、不可预料的市场矛盾匆匆关门大吉。

    同是2002年,田畑幸人执掌的东京画廊在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成立了北京东京艺术工程(BTAP)画廊,成为第一家入驻798艺术区的外资画廊。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画廊打的是持久战,它一丝不苟的展览呈现方式、规范的画廊操作机制给国内艺术圈留下很深印象。许多大牌艺术家纷纷在它不大不小的老厂房空间中展出作品,以期卷入前所未有的东亚艺术一体化、国际化的潮流。此后,韩国画廊、欧美画廊纷纷进驻798,助推了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井喷和全球化热潮。

    谁能知道画廊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究竟是几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寒冬的突然袭来,大批外资画廊措手不及,表演出种种让中国艺术圈错愕不已、惊诧莫名的戏码。众人方知,原来不守信用、急功近利、照猫画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山寨版国际画廊也是大有人在。外资画廊道貌岸然的主流形象就此终结。

    究竟谁掌控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究竟谁掌控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价权?时至今日,不得不说,一切权力并没有归于中国的艺术“苏维埃”。中国当代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操控权仍把玩在欧美少数人手中。他们仍然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猛然间,听说有艺术家慨然宣布:卖画绝不卖给萨奇画廊、古高轩画廊。定睛一看,此人并非中国艺术家,而是泰国艺术家Rirkrit Tiravanija。那么,中国艺术家呢?某些中国艺术家还会一如既往崇尚外资画廊么?

    2010年,但见北京798及周边地区,外资画廊、艺术空间有的已经关张,比如某韩国画廊和耐克706空间等;有的已经搬迁、并面临再次搬迁;有的几乎展览停顿、门可罗雀;有的旗下中外籍员工被炒摇身一变为国内画廊的干将。剩下的画廊、艺术空间大部分也只是炒炒冷饭,反复咀嚼中外策展人、美术馆、画廊推出的成名艺术家作品度日,了无创新之意,更无振兴艺术市场之气力。当然,它们当中,有不少人曾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壮大做出过贡献,不容忘却,但,也有些人只是投机“中国当代”而已,既然他们来无踪去无影,就让他们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