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华的桂林第一艺术工作室
顾振清
2010年2月9日,桂林洋溢着虎年春节的气氛。我利用春节假期,从北京飞到桂林探访艺术家。这种“窜访”式的工作,我称之为“下基层”,即下到当代艺术的基层。这种访问往往惊喜不断,成为我职业策展人生涯中最大的乐趣之一。这次我在桂林见到了席华、肖舜之、赵松柏、唐楷之等艺术家。但最大的收获却是造访席华位于桂林城南的新工作室。
席华是桂林最有当代艺术热情的艺术家,浸淫绘画、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媒介超过十五年。他是一个典型的外省、社会基层的当代艺术家。我是多年前在桂林愚自乐园雕塑公园的一个庆典上认得他,当即决定参访他的工作环境。当时,我被他的当代艺术理想打动。这次,他带我到他的新工作室,真让我大开眼界了一番。他的工作室是一个半倒闭企业的仓储车间,形同欧洲中世纪的古堡塔楼。挑高十米以上,还有阁楼。空间奇特,蔚为奇观。艺术家席华天天就在古堡一样的空间中继续他的精神劳作。
每年两至三次,他会来北京造访当代艺术的核心艺术圈,或参加展览,或旁听论坛,或参与交流。他在获得诸多启发和灵感之后,就回到桂林他的工作室发疯一样地创作。十五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让他在孤独的状态中完成自身数个个人风格的演变。由此,他逐渐从现代主义艺术家蜕变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他积累的数量可观的作品,完全可以做两三个个展。席华不事喧哗、沉潜的工作,让人感受到当代艺术精神对时间、对人生的一种穿透力。
席华并不是当代艺术的苦行僧。他不断汲取当代艺术的新思维、新方法,在创作中磨砺自己的个性锋芒。他的“现成品回收”创作法,对工业垃圾实行“席华式炼金术”,点化出工业材料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新生命、新意义。环保、节能的想法似乎出自席华一种朴实、天然的内存,而不是一种艺术高调。
席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艺术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今天,他仍波澜不惊,沉静地在他“桂林第一艺术工作室”的精神孤岛中发愤工作。他享受着他的工作,实现着他在艺术上的个性追求。但是,他那种绝不言败、决不放弃的劲头,却积聚了一种爆发的能量。他的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现场美术馆,一个现场全要素展示的个人艺术展。如果,把他的工作原生态搬到一个美术馆,场景置换,就是一个活色生香、别开生面的当代艺术展。基层的气场如此强大、力量如此持久,无疑让我接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地气”。席华远在社会基层的工作实践,印证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艺术事实: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在本土落地生根。
打开塔楼大门、展示工作室的艺术家席华。
艺术家席华
席华的早期工业废料装置。
旧氧气瓶成为席华一个时期的特定艺术材料。
扭曲的啤酒瓶,可以是席华的一种日常创意。
我爬上像古栈道一样陡峭、凶险万分的楼梯,到阁楼上去看看。
席华工作室的阁楼别有洞天。
工作室阁楼这里是席华创作的主战场。
席华工作室的阁楼也是有高度的,地上每个圆井内都孔,刚好可以掉下一个人,看来在此工作绝对要时刻清醒,不能头晕,否则有生命之虞。
席华工作室窗外,是如假包换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自然胜景。
这个桂林的老工厂是艺术家席华一个人的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