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电台

返回
2010-02-27

2010年2月21日,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峡飞虹”直播节目的录音室现场

温暖的电台

顾振清

    小时候,我在上海郊区的水乡小镇长大,没有电视,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学习来打发。然而,一个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却给念中学的我打开了一扇天窗,把百科知识、信息以及小镇以外大千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潮水般灌入我荒芜的内心世界。那时候,广播电台的声音,几乎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粮。由于父母在上海市区上班居住,我不得不跟年迈的祖母两人孤寂地长年留守在市郊小镇的自家院落。学习之余,我也有过许许多多懵懂少年的漫漫长夜。那时候,广播电台的音乐和歌声是我唯一的精神飨宴、甚至慰藉。那时候,电台是温暖的。

    1982年,我到上海市区念大学。终于有了鸟枪换炮的机会,我需要不断拍打才能运转的半导体收音机,也换成时髦的手提式立体声收录两用机。听短波学英语,让我对广播的依赖又延续了三四年。

    不知不觉,广播电台以及收听的习惯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准确地说,在我成家立业之后某一年,终于凑够钱,把属于自己家的第一部长虹彩色搬回家的那一天。现在,我竟然记不得是哪一年了。

    进入新世纪后,我由于从事艺术,不得不接受电视采访成了家常便饭。但在大量“触电”只是在跟电视打交道之后,居然也碰到了几回久违了的广播电台。这种罕有的经验,对我而言,无异于重温温暖的旧梦。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与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直播节目间隙,直播间内,不准有水、不准带手机,规矩多多。

    2010年1月21日下午1点,我与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应邀去北京西五环附近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直播室,参加“海峡飞鸿”直播节目的现场访谈。听众来自两岸和海外。这档节目的由头是林羽婕策划、刚刚开幕几天的今日美术馆“台湾新世代”艺术展。因此,访谈内容尽是当代艺术和两岸艺术交流问题。

    直播时,我忽然想起,2009年2月我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划《各搞各的》艺术展时,也曾应邀去圆山饭店不远处的台北广播电台直播文化艺术节目,当时的听众也是海峡两岸的民众。虽然我主聊的是大陆和台湾当大艺术的异同。但期间,我却不经意地谈起1980年中学时候在上海老家用收音机短波频道偷听“敌台”播送的邓丽君歌曲的轶事。1080年的我,当然压根没想到30年以后我自己能够亲自在台北广播电台敞开心扉地谈艺术、谈人性。

    自1999年我自我加封一个策展人身份以后,我曾把艺术展览带到亚洲、欧洲的不同国家。其中,2005年在德国汉诺威、2007年在阿联酋的迪拜,我也曾参加当地广播电台的直播节目。反正英文通行,倒也不怯场,尽可能把口语内存耗光就是了。

    我参加多次电台直播,感觉几乎所有官方电台果然都是政治要地,守卫森严,准入机制也一丝不苟。其中,仅德国汉诺威的那家电台没警卫站岗。难道德国的那家是民营电台?

    广播电台、播音和收听,这种人类的公共沟通方式正变得越来越特立独行。毕竟,网络和移动手机改变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