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视觉生产 VOL.1 2006
  • 页数:
  • 语言:CHS/EN
  • 艺术家:王兴伟 彭禹+孙原 徐震 杨福东 郑国谷
  • 出版国家:中国
  • 出版社:VISUAL PRODUCTION
  • 出版日期:2006
  • ISBN::
  • 价格:50RMB
发刊词
主编:顾振清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热在世界各地的持续升温,一方面,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纷纷奔波在各种不同个国际展会之间,已经成为全球艺术圈最为忙碌的一个群。他们的作品价格在国际和国内艺术市场上飞速飙升,以致泡沫隐现。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对本土社会文化推进所构成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建设还流行空泛,甚至还未建立起长远发展的框架和支撑点。于是,有一种声音来自域外,说中国当代艺术尚不能称为当代艺术,仅仅是一种“前当代艺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下,已有二十对年历史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发展到了至紧要的阶段,重新洗牌在所难免。其中,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自我肯定、自我言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紧迫而又不可以回避的问题。
        在当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不断被人习得、总结并奉为圭臬和教条的时候,不少中国艺术家也一直在做进行偶像破坏的“反骨仔”。对欧美当代艺术的模糊认知和对下意识的反应的倚重,构成了1990年代中国艺术家的进入前卫艺术核心地带的一种导向。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一些生猛、鲜活、初犯却颇具实验精髓的作品开始发现,难以定义几乎是它们的基本体征。然而,正是这些越界探索经验的不断累积,使得中国艺术社会在一步步的被动接受中成长起来。不安常理出牌,渐渐成为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工作也渐渐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逻辑推进的一部分。但是,当时他们的价值支撑大多来自欧美社会,剑走偏锋的打“中国牌”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2000年前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与全球艺术社会开始了轨道对接。中国艺术家在获得国际社会有限认同的条件下,变身为积极参与许多国际交流的一股新兴力量。从中国出发、当代文化输出和本土文化推进、搭建文化主场这种在行动中形成的双向观念,也使中国当代艺术悄然启动了建设自身文化主体性的进程。中国专业美术馆、画廊、收藏基金的兴起,促进艺术生态中的内循环的建构,与外循环有相铺相成之效。由此,中国艺术家在面对并向应社会现实问题时,得到更为畅快的呼吸,积聚的能量有所喷发。从近年来的创造实践可见,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走出意识形态的压制性影响,复归为人类社会贡献其精神创造的本来属性。对一些中国艺术家而言欧美当代艺术正在下课,一个学习,拷贝外来语法的课程已然终结。现在是应该让他们盘点一下自身经验以备他人来学习的时候了。他们对既有当代艺术方法,形式和观念抱有一种彻底的怀疑精神,在创造思路上出轨,保持感性的锐度,以突破艺术既有定义的边界。有时,他们甚至不惜割断自身艺术的上下文,在无法定义的线索上重燃艺术的原创激情。凭借后发优势,中国当代艺术其实已经在扮演反省当代艺术现实、批判流行文化角色。在他们的背后,当代艺术的本土社会响应面正在不断括展。本土资源的喂食和调理,反过来也使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肯定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后援和价值支撑。其实,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已有充分理由以特有的文化贡献刷新其国际文化影响力。
       既然在建设中,那么,一切主体的变局应在意料中。但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局是否会再次出人意料?在人类精神家园中,虽然悲观者总比乐观者正确,乐观者总比悲观者担更大风险。但今天,刚刚出发的《视觉生产》仍以乐观者的姿态拭目以待。
 
 
  
 顶尖人物:五位中国当代艺术家
 004  王兴伟
 006  王兴伟访谈录
 
 016  彭禹+孙原
 018  彭禹+孙原对话录
 
 028  徐震
 030  徐震访谈录
 
 040  杨福东
 042  杨福东访谈录
 
 052  郑国谷
 054  消费化身:与郑国谷的email对话录
 
 专论专评
 064  发展中:一种中国小型美术馆的策展制度——以上还多伦现代美术馆为例
 082  缪晓春的“最后审判”
 096  胸怀:中国当代影响的自觉方式
 
 艺术家追踪
 101  迟鹏
 101  飞了
 
 106  翁奋
 106  我的湖区计划
 110  我的“恐怖物品回收计划”
 
 112  许仲敏
 112  “转山”的人——许仲敏访谈录
 
 展览观察
 116  谁在林泉?
 119  “钢门先生”
 127  冷能——情感的力量
 
 传真
 130  中国当代艺术奖:谁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