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沉载浮:沈涛自我的臆想境界

返回
2011-10-30


  
载沉载浮:沈涛自我的臆想境界




顾振清


        沈涛画中的人物常常孤悬在一个个不着边际的臆想空间,或在水中载沉载浮,或在云端遗世独立。他的近作中,有的表现朦胧的水花、焰火,更有的表现水雾氤氲、云蒸霞蔚的自然山水和山水中的渺小人物。人物周遭的景观总是不太真切,影影绰绰犹如海市蜃楼。沈涛似乎是个造境高手。与其说他刻意营造的是一种心境,毋宁说更是一种高远的传统文人情怀的山水语境。沈涛的图像具有模糊的叙事和隐喻特性。艺术家透过画中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佛学逻辑,不断观照、领悟自我境界的提升。在绘画中,沈涛寻求的是自我存在的意义,试图梳理并打造自身生活的心理和社会秩序。沈涛在自我意识的湖面载沉载浮,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量,无疑来自传统文人趣味的审美传承及其压力。

     毋庸讳言,1990年以来,中国当代油画领域频频浮现出一批水中泳者的图像。泳者在水中的失重感和的漂浮感,彰显的是一些艺术家在生存现实中精神无所依托的集体经验。但沈涛画的却是一种个体经验中的身体现实。画中的人物在亦真亦幻的外部世界及氛围的笼罩下,一个个都显得身不由己,物我两忘。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消费社会与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物质主义不孔不入。任何一个个体在独自面对外在压力和诱惑之时,往往备显脆弱和无力,困惑重重。作为艺术家的沈涛也不例外。他的绘画创作更像是一种自我个性的成长方式,不断领略个人心理的冲动、失衡和意外。出于自我探索的动机,他在绘画中潜心探讨自身存在和精神成长的缘由,进而追寻自我参照系的本源、追究既有精神现实的合理性。

 沈涛在画中回避、隐藏了现代性社会景观,铺叙并凸显的是自然山水和臆想中的山水世界。他将涉足自然山水的行为与记忆、联想在视觉上客体化,混淆、模糊现实与幻觉的边界,从而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画面表现力。他以浪漫气质对接种种了无现代性痕迹的自然景观。从水波、水花到飘渺烟云,他以细腻而娴熟笔触表现出一种朦胧、流动的画面质感。沈涛人物背景中的景物似乎与古典主义艺术并无二致,但氛围又迥然不同。飘逸、疏淡的笔法和迷离、晕染的远景处理,将自然景物升华为一种恬淡的诗化意境。画面上,时间仿佛停滞不前,又仿佛无始无终。各种硬性的物理现实都被沈涛柔化为一种诗意化的形式主义要素。飞瀑前、湖中间、飞来石之上,一个瘦弱裸者成为画中主角,独自面对着画中的一切。这一可感知的人物形象似乎是艺术家自身,又似乎是任何人的一个替身。这一人物并无具体的、可辨识的面目特征,他既可以是艺术家自身的角色扮演,也可以是任何一个观者代入自己、投射自己的人格化对象。显然,沈涛把飞瀑、烟云的景观像一道布景一样打开在画中人物和观者面前,屏蔽了红尘万丈的中国现实社会。这种纯自然、纯古典的景观又仿佛在尘世间打开一个窗口,引导着观者目光和价值观的悄然变化。沈涛重新认知并组织的确乎是日常生活经验。但在画中,他却企图把自己无法解释或格物致知的物理和文化现实和盘托出。  
    无论画中人物在水上浮沉,还是在浮生中片刻呆立,沈涛理性地掌控着叙事内容和形式的整一化进程。虽然任由感性漂泊,沈涛却沉着地锚定着中国艺术精神的文化原乡,把绘画本身变成一个感知文化范式、反刍主观经验并寻求开放式结果的对象。沈涛不断尝试着表达自我祛魅、解惑、疗伤的私密体验,并不宣示个人观点。这种精神自修式的表达不可预演,其结果也不可预知。这种充满变数的自我探索过程,渗透了沈涛穿越当代艺术纷繁表象的洞察力和意志力,也提示出一种超越个人经验的文化构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