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现代性

返回
2010-06-28

另一种现代性

顾振清 

     艺术可以与意识形态有关,也可以与我们身处的现代化进程有关。另一种现代性并不是某一位知识分子针对社会发展模式的精辟论断和科学假设,而是我们身处的社会正在发生的生动的事实。

     作为六、七十年代出生,长在红旗下,成熟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代人,普遍主义和线形历史观曾经是我们基础素质训练中所接受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国的社会的急剧转型,又使我们承受了现代化意识形态这一生命中从未承受过的重量。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努力把现行的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塑造成对西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

     社会现实永远大于心理现实。尽管中国的现状仍是一种文化批判的资源,被一些人用以支持其固执的文化偏见。然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万丈红尘使这些建构在线性时间观念上的预见和猜想,都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缥缈而虚妄。中国与西方的语境毕竟不同。深植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现代性反思,使我们不得不把既往的社会主义经验视作一种实践现代性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文化认同。面对中国国情与现实的不同认识与定位,必然导致我们对现代性的不同解释和不同的话语指向。如果说理论即道路。理论可以取舍、规划、建构,我们的道路是否也能如此?

     现代性也是我们生存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价值诉求和随之而来的价值失落。对每个普通人而言,时间看似无限,实际上却是有限的。把社会发展前景建构于线性逻辑之上,终将被时间因素漂白、淡化。于是,人们把无限增长的空间需要作为个人政治的真正内容。中国的都市化进程正踏入快车道,从而也提供了我们开拓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个人的空间实现所形成的既有认同,正在改写我们的观念,导致新的价值生成。个人自足的魅力,虽然是区域性的,甚至是个体的,但也会有效地阐释生活和现实,抵御远离日常经验的梦想与冲突。如果我们坦然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及实用主义需求的必然衍生物,如果我们正视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性通病如公共空间不断萎缩,环境资源不断破坏,贫富不均和社会不公加剧等问题的渗入和蔓延,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是否可以避免道路选择的反反复复?是否还会把寻求现代化的不同道路当作我们建构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努力方向?

     道路已然在脚下。那么面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满足,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诘问“属于我们现代化的金光大道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