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城:2017朱发东在香港


策展人:顾振清

出品人:严陆根

参展艺术家:朱发东


开幕式:2017年4月27日17:00

展地:香港上环德辅道中3034-307号招商局大厦34层ART100画廊

开放时间:2017年4月28日——5月28日

行为预展+记者招待会:2017年4月27日14:00

艺术总监:黄炳良、李彩云



买卖城:朱发东在香港 

策展人顾振清 

1990年代至今,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造就了消费主义和景观社会铺天盖地的现实沉浸。出于敏锐的感官感受和反应,艺术家朱发东在1993年起不就断走出自己狭小的工作室,介入社会公共领域,以身体历险方式汲取各种社会实践中的情境主义体验。在1993年《寻人启事》、1994年《此人出售、价格面议》、1998年《身份证》等一系列行动艺术作品中,朱发东一律以1970年代中国社会流行穿着蓝衣中山装加身,试图以此为标志性符号,义无反顾地厕身于一个个人为设定的现实困境,由此来试探、感受、应对周边世界的反应。朱发东反观着一群群与自身擦肩而过的人、或一个个与自身发生交集和互动的人。无论是人的物化,还是商品的人格化呈现,艺术家都在待价而沽、随行就市的社会性商品流通过程中循序渐进。朱发东既介入商品流通进程,又介入媒体流通机制。他在商品、劳动力和资本之中呈现自我文本,又在图像、信息、消费场域和网络空间之中生成价值和意义。在自我与体制化的不断磨合中,艺术家自身又不得不领略种种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的身份焦虑、身体失范和精神迷失。朱发东的偶发行动其实构成了针对中国社会日常现实的一次次突袭,彰显出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在物质欲望与拜金主义泡沫中喧哗与骚动的表象和各种挣扎、撕裂的精神症候。朱发东以身作则的社会介入行为深具前瞻性。他把艺术家自身形象,符号化为一种尺度、一种媒介,从而构成一种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个性鲜明的语言方式。

2001-2010年,朱发东借用波普形式和符号化叙事,以无数细小的彩色硬笔墨点在半透明的羊皮纸上呈现出一系列被世界名牌商品LOGO所覆盖的人像、躯干或肢体形象。由此,朱发东一发不可收,不断以鲜活、生猛的综合材料、跨界媒介寻找自我、召回形象,直接揭示当代人深陷在消费主义社会之中的生存困惑、身份危机和精神分裂,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视觉经验的整合语境。遮蔽与解蔽、加魅与祛魅、编码与解码,朱发东反复使用符号学文本技巧,不断重塑自身艺术语言的能指界面,同时又不断拓展、丰富语言所指的意义空间。人的异化、人的分解和人的消失,逐渐彰显为朱发东洞察消费社会的一种另类隐喻,从而不断渗透于艺术作品的观念、形式、方法以及受众心理预设之上。

朱发东在2015-2017年《透气系列》作品中的激情书写,把一系列网络化的情色人体做成花样翻新的视觉文本,线条与笔触纷飞,形体与光影闪烁。然而,人与物之间的双向异化,却在画面表现上凸显为肉身的解构和分崩以及人性的掏空和疏离。朱发东的警觉源自其针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一以贯之的反思立场和批判态度。藉此,他一次又一次地把图像的消费与流通图景转化为一种针对艺术机制与权力结构的不断质疑。

一个艺术家定义自身为艺术家,靠的不是记忆、历史,而是他现在的所在所为。就朱发东而言,2017年的香港既陌生又熟悉。香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买卖城,但却又是一座非同寻常的买卖城。香港既是全球化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一种经典的、生态化的样板景观,又是一个具有非实体经济奇幻魔力和后殖民文化象征意义的动感城市。也许,2017年的香港是朱发东感性与理性、形象思维与分析思维、社会实践经验与逻各斯主义再次纠结的一个现场。也许,香港可以是朱发东实施文化批判的对象,也可以是他推进文化批判逻辑的有效的景观社会语境。